灸法的补泄


灸法治病,既可补虚又可泻实;既可温寒又可散热;既可扶阳,又可养阴

一,灸法补泻的渊源

《内经》中就已明确指出灸疗补泻。《灵枢?背腧》篇:“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泄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黄帝内经太素》:“吹令热入以攻其病.故日泻也。以手拥傅其艾吹之,使火气不散也。”元代《丹溪心法?拾遗杂论》“灸火有补火泻火。若补火,艾火黄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之。”明代《医学入门》“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明确指出灸疗适用于寒热虚实之证。清《神灸经纶》:“灸者温暖经络宜通气血,使逆者得顺,滞者得行……”。如补法:《类经图翼》介绍灸中脘,气海以治“脱血色白,脉濡细,手足厥冷……其效如神。”《古今医统大全》:“中寒,阴寒厥冷脉绝欲死者,宜灸之气海、神门、丹田、关元,灸百壮。”《针灸易学》:“血崩漏下,中极、子宫灸”。泻法:《备急千金要方》:“凡卒患腰肿、附骨肿、痈疽、节肿、皮游毒热肿,此等诸疾,但初觉有异,即急灸之立愈。”《丹溪心法》灸治热病可令“火以畅达,拔引热毒。”为“从治之意也”,根据火性就燥,同气相求之理,或灸以引火化气,发达透泄,引热外解,是灸治实热闭郁之急重症的关键。《医学人门》曰:“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以艾叶为原料的灸治疗法,其灸治效应与灸术补泻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用艾灸泻法----------百会穴-------治疗急性神经血管性头痛,效果显著:用艾灸补法----------百会穴-------治疗遗尿疗效甚佳。用艾灸泻法--------------------------高血压患者灸后结果80%以上血压下降,用艾灸补法--------------------------低血压患者灸后结果全部血压均上升。用艾灸泻法--------------------------带状疱疹,炎后即可控制症状。可见艾灸补泻已被应用于寒热虚实各种病证中,并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一般认为灸行泻法其机理有五:

①以热引热:使邪外出达到以热引热,邪热泄之散之。认为灸火力猛峻,不能深入,很难循经深透远达,故无入里助热之弊,此同气相求之理,以热引热之法也。

②开辟门户,引邪外出:认为灸后的起泡发疮,皆为给邪以出路。

③温通行散、消瘀散结:因气血得热则行,行则通,通则散,故郁滞可通,火源可清,瘀毒可散。

④灸法扶阳、阳生阴长:灸后可扶阳养阴,益气生津。⑤热因热用:用于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具有救急之意。总之,灸法产生补泻的机理可归纳为“双重调节”作用。药理研究证明:艾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份,能扩张血管,加速血细胞流速.有利于病变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器官的血氧供应.促进炎症吸收和局限化,有利于消炎,增强新陈代谢而达到祛瘀生新之效。

二、艾灸法补泻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灸火特定剌激作用,从腧穴这个门户进入体内,再沿相应经脉通道内达脏腑,直驱病所。有寒则温热而消之,郁热则引泄而散之,血气凝滞则温通而行之,阳气虚弱则温阳益气而补之,从而达到气血流畅,经脉疏通。扶正祛邪,除病止痛的目的。这里面包含了补和泻。灸法补泻,即虚者灸之,则正气得扶;实者灸之,则邪气得除。

三、灸法补泻的方法

临床中要使灸法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预定的补泻效应,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按照治疗需要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一)辨证施治是灸法补泻的基础。中医辨证施治。灸法是中医治疗学的主要手段之一。辨发病之症,求致病之源。

1.辨证选病证:应用补泻之法有助于提高灸疗的效果,而要准确使用灸疗补泻。补法:多用直接灸或隔物灸治疗慢性病。如:慢性腹泻、胃下垂等气虚证、气脱证、气不摄血证、血虚证、精髓之虚证、心阳暴脱证、中气下陷证、虚寒证、脾肾阳虚证、肾不纳气证、肾阳之虚证、冲任虚损证等。泻法:直接灸多见于治疗疔疮痈疽,犬蛇咬伤之类,而艾条温和灸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发热、风湿病、外伤瘀血等;扁桃体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等急性炎症多采用灯火灸。神经性皮炎、带状宽大疱疹、鸡眼等多采用局部灸治。

2.辨证选灸穴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与指抗性等特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

如:气海----补气,气虚患者--------------------补法---------------------补益之效倍增、肺俞----解表散寒,风寒表证者-----------灸泻法------------------疏风解表,宣肺散寒。百会----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温和灸------------------补气升提之功效;涌泉----咯血、鼻衄等症--------------------蒜泥灸或雀啄灸------泻火止血。神阙----阳气暴脱-----------------------------大艾灸火力峻猛------峻补回阳救脱;阴寒凝结的腹痛------------------------------缓灸疗------------------逐寒外出泻法之能。所以我们在临床中应用灸疗补泻时可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即可提高灸治疗效。

3,辨证选灸材即根据不同疾病的性质,选择相应功效的施灸药物加入艾中(药艾),或是隔于艾下(隔物灸),或施灸材料(如桃枝、桑枝、硫磺、黄蜡等),产生不同的补泻效应。如隔蒜灸解毒杀虫,隔附子灸可回阳固脱,隔姜灸可祛寒温中。此三种隔物灸就寓有补泻之意。总之,在加用灸药时,应充分考虑其性味、功能、主治,以产生不同的补泻效果。

4.,辨证选灸法临床中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施灸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补泻作用。如:化脓灸,发泡灸可以达到--------------开辟门户,引邪外出之效;灯火灸疗则可以--------------------------疏风解表、引气利痰、解郁开胸。艾炷直接灸行补法则可以--------------温通经脉,活血化瘀:欲行气活血,则可用--------------------艾条温和灸;急性实热证则多用-----------------------着肤灸,雀啄灸等。一般虚证、寒证用艾补法,艾炷宜大,壮数宜多;对于实证,热证用艾泻法,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总之,要提高灸治疗效,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合理选穴.选择适宜的施灸材料和补泻方法。并通过补泻操作来保证补泻效应的产生。

(二)、灸法补泻的具体操作灸法治病同针法一样,手技是关键。灸疗补泻与操作中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壮数的多少密切相关。灸疗的补泻的具体操作方法,分为两个方面。

1.灸法补泻补法多采用刺激性较弱的灸疗,灸至皮肤略红即可,泻法则采用刺激性较强的灸疗,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或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选偏重于泻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泻的作用。如甘遂敷灸则多用于逐水泻水;治痈疽疖肿癣疮----------------------隔蒜灸-----------------------解毒消肿杀虫治风湿痹痛---------------------------威灵仙敷灸------------------祛风除湿、通经止痛治腮腺炎------------------------------板兰根敷灸------------------清热解毒治流感---------------------------------簿荷敷灸---------------------疏散风热选偏重于补的药物进行隔物灸或敷灸就能起到补的作用。如附子饼隔物灸多用于补虚助阳。治厥逆、阳痿、遗精---------------隔姜灸------------------------温经散寒;治虚寒腹泻、阳痿、阴冷---------丁香敷灸---------------------温中降逆,温肾助阳。治遗精、遗尿、自汗、盗汗------五倍子敷灸------------------固精敛汗;治心腹冷痛---------------------------胡椒---------------------------温中散寒。软坚散结、消瘀止痛、祛腐排脓的灸疗可列为泻法,如化脓灸、艾条灸中的雀啄灸、灯火灸。不同的操作技术进行补泻之法。(1)艾炷灸补泻:《黄帝内经》:“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丹溪心法?拾遗杂论》说:“若补火,艾火芮至肉;若泻火,不要至肉便扫除”。《千金要方》灸例亦云:“灸之生熟法,腰以上为上部,腰以下为下部,外为阳部荣,内为阴部卫,故脏腑周流,名曰经络。”“灸之生熟,亦宜撙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大法补气务生;内气务熟,其余随宜耳。”由此可见,古代艾灸的补泻操作方法很早就有区别。操作方法:艾炷灸补法.即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艾炷灸泻法即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一般而言,虚证可以用灸的补法,而实证即可用灸的泻法,艾炷灸的“疾徐”内寓补泻二法,即疾能行泻,徐可达补。艾炷灸的补泻关键在于操作上的徐疾和艾火的大小及艾炷的多少。

(2)艾条灸的补泻: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min左右,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min,约60~下;并可根椐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上面仅是粗略的分类,灸疗的补泻作用与穴位功能、临床证候、灸疗刺激量的大小(包括:灸治方法、艾炷的大小、壮数的多少、距离的远近、灸疗时间的长短)、病变的部位及患者的体质等密切相关。临床上无论运用何种补泻,都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灵活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补泻选穴参考:人体最多气多血的经络是胃经,而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十大补气穴位:

一、脾腧穴------健脾

二、足三里穴------益胃

三、膻中穴------宽胸

四、涌泉穴------补肾

五、关元穴---------养肾

六、气海穴------补气

七、太溪穴------滋肾

八、百会穴---------健脑

九、肺腧穴------补肺

十、悬钟穴------补肾等等。

补血穴位血海膈腧脾腧足三里

补阴太渊------肺阴

泻火穴

一、大椎---泻火

二、曲池---泻大肠火

三、太冲行间--泻肝火,

四、少商---泻肺火

五、风门----清风热

六,内庭陷谷--泻胃火

七、水沟---泻督脉之火

八、少府少海--泻心火

九、鱼际尺泽--泻肺

十、合谷------泻头面之火等等。

(所有井穴都有泻火作用)(经络有双向调节作用,所以,有的穴位既有补的功效,又有泻的功效。关键取决于所用的方法及患者的虚实症候。)

一,什么是节气灸?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是指人的养生要顺应天序。时令是指季节和时序的变化。因为时序以十五日为一节,又称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节气灸”包含两个关键的内涵:时令节气和艾灸。即用艾灸的“药热之气”在特定的时令节气,对人体特定的穴位进行熏灼、温熨以激发经络之气,温壮元阳、调动与开发机体潜能、扶正祛邪,防病保健的健身防病的传统方法,叫“节气灸”。它反应了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防治思想。掌握并顺应阴阳气化之节气养生的奥秘,进行“节气灸”,才能发挥最佳效果,事半功倍。

二,节气艾灸养生:艾灸养生以“节气灸”为重。节气灸以得八正节之气为佳。八正节即“四立”“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自然界天地阴阳之气升降变化及消长的转折时期,季节交替阴阳变化动荡之时,也正是久病、年老、体弱等人群加重病情、诱发宿疾或易生新病的时期。比如夏至、冬至前后是中风、溃疡及哮喘等高发之时。如果人体内在的自稳功能不能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及时地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与自然界的阴阳节律相适应,就会出现阴阳失衡的疾病状态。“节气灸”的目的是培壮元阳以扶助正气,更是一种兼顾全身整体机能调节的扶正固本之法。当机体的元阳充盛,整体调节能力就会明显提高,依“天序”阴阳变化而显露的疾病端倪就会被机体自身的应变和抵抗能力消灭于萌芽之中。

三,五季艾灸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风)气通于肝。---春季养肝。夏(火)气通于心。---夏季养心。长夏(湿)气通于脾。---长夏养脾。秋(燥)气通于肺。---秋季养肺。冬(寒)气通于肾。---冬季养肾。

四,艾灸时间:保健类:(针对体弱,有慢性病,易感病人群)养生类:(强身健体,未病先防,延年益寿等人群)

五,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反季节的防治思路。中医有种说法“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月打虎”。“三九灸”与“三伏灸”相配合,疗效相得益彰,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能力,行气活血,使人体阳气充沛,经络气血贯通,抗病能力增强。

1,三伏艾灸时间:初伏7月14,中伏7月24日,末伏8月13日,2,三九艾灸时间:(冬至开始三个九天)12月27日—1月22日。

六,顺时用灸以养生

每个月初的八天是阳之升的八天。每个月:初1---初8。每个季度的最后十八天是养脾胃的好时机。艾灸时间:春季4月18日—5月5日;夏季7月21日—8月7日;秋季10月21日—11月7日;冬季年1月17日---2月3日总之: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灸后调养要乐观愉快,心情开朗,精心调养,戒色欲,勿过劳,清淡素食等。灸后调养口诀:灸后风寒须谨避,七情莫过慎起居,切忌生冷醇厚味,惟食素淡最适宜

“坐艾吧”开启艾灸养生吧疗先河;

开创艾灸养身专业培训学校;

打造中国艾灸养生吧旗舰品牌。

“坐艾吧”财富(宋老师)









































成都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wih.com/zlff/581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