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兔病现状
由于养兔成活率低,大规模兔场主要靠加工增值、综合经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维持运转,或由其他产业作经济支撑。中等规模场主要依靠综合经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小规模场主要依靠成活率高生存。新养殖场往往因成活率低、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破产倒闭。兔病发病急、死亡快、难治、成活率低,国内一般断奶仔兔成活率在60%~85%,育成成活率60~90%。农户小群散养成活率较高,肉兔品种每只母兔年提供商品兔35~45只,大规模兔场成活率较低,每只母兔年提供商品兔20~30只,中等规模场介于两者之间。如果不能在提高成活率方面取得突破,兔场就不能继续生存……本报特刊登国家兔产业岗位专家、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薛家宾“家兔疾病防控方略”,与大家共享。
二、兔病发生原因
77
引起家兔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影响家兔成活率提高的主要疾病有:兔病毒性出血症(兔瘟)、球虫病、流行性腹胀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以及原因不明的腹泻、肺炎、营养性疾病、中毒性疾病等等;影响家兔养殖经济效益的主要疾病还有:皮肤真菌病、螨病、豆状囊尾蚴病、脚皮炎、乳房炎、秋后不育不孕症等等。
病原性以病原性微生物、寄生虫为主发生的疾病是影响家兔成活率的主要疾病,如病毒、细菌、寄生虫。
1.病毒
(1)兔病毒性出血症
该病是家兔的烈性传染病,可以引起40日龄以上兔发病,且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目前及将来一段时间都是防疫的主要对象。日前该病的流行特点是地方流行性、或散发,主要原因是没有使用符合质量要求的高质量疫苗和免疫程序不科学。虽然有免疫原性良好的疫苗可供使用,但每年都还不断有发病,甚至有的兔场因此而倒闭。
(2)兔黏液瘤病
目前国内还没有病例报道。但国家管理上不容忽视。(3)兔轮状病毒病
散发发生,主要危害断奶前后的小兔,以急性腹泻为主要症状。主要发病于2~6周龄的仔兔和幼兔,特别是4~6周龄的幼兔最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年兔常呈隐性感染带毒不表现明显症状。患兔减食或者绝食,表现昏睡、排出稀薄或水样粪便,污染会阴或后肢皮毛。/
2.细菌
(1)多杀性巴氏杆菌病
该病有多种临床表现,最严重的是引起家兔的急性败血症,还可以引起胸膜肺炎以及与其它病原一起混合感染引起传染性鼻炎、化脓性肺炎、子宫内膜炎、结膜炎、中耳炎等。(2)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病
本病以导致肺炎、肺脓肿为主,引起不同年龄家兔死亡,还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等一起混合感染,引起传染性鼻炎、化脓性肺炎。
(3)产气荚膜梭菌病
引起不同年龄家兔发病,主要临床症状是急性腹泻为特征,多种抗菌药治疗无效,发病急、死亡快,发病后几小时就可能会死亡。粪便恶臭,带有特殊的腥臭味。该病虽传播不快,但在兔场发病会迁延不断。6c9q#_/f3o(V8L(4)皮肤真菌病
3月龄以下兔易感,4月龄以上兔临床症状自愈,但带菌。该病一般不直接引起家兔死亡,但发病兔生长速度下降,体质差,易患其它疾病(肺炎、腹泻等)死亡,特别是气温较低时期。母兔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一旦兔场发病,很难清除该病。
3.寄生虫
(1)球虫病
是引起幼兔成活率下降的主要疾病之一。1~3月龄兔易感,临床上表现急性死亡、全身发软、腹胀、腹泻等,发病死亡率20%~70%,成年兔带虫不发病,是重要的病原携带和传播者。(2)螨虫病
是各个兔场的常见病,可导致生长速度下降、消瘦、繁殖能力下降,部分兔因衰竭死亡。该病传染面广,大小兔均可感染,易治疗、易复发。
(3)豆状囊尾蚴病
部分兔场发生,少量感染,没有明显的影响。严重感染时,生长速度下降、消瘦,甚至死亡。主要是兔场散养狗,狗粪污染饲料、饮水、垫草等,兔吃了这些污染物而发病。
4.食源性
由于饲料、饮水、饲草不洁,引发胃肠道病或发生死亡。
(1)饲料饲料配合不合理、原料变质、饲料变质均可发生胃肠道病,不能及时发现,按一般性腹泻处理,会导致死亡率增加。~
(2)饮水引来水源不洁、清洁水在贮藏中或在饮用水管道中变质,易致胃肠道病。(3)饲草草带有污泥、污水,有毒、有害的野草(木贼草、高粱苗等)。(4)中毒饲料霉变、有毒的药物(如马杜霉素),可导致家兔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
5.气源性
由于通风不良,兔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严重超标,导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病,生长速度下降。
6.机械性
由于笼底板不合适,易发生脚皮炎,特别虽体重较大的种兔易发病。先发生在后肢,因发病后肢不能负重,兔子将重心移到前肢,很快会引起前肢的脚皮炎,最后四肢不停地轮换支撑身体,病兔日渐消瘦,最后死亡。
7.管理性
由于管理技术问题,发生一些疾病,对兔场的影响很大。
(1)冷、热不均
对于仔兔,低温很快消耗了身体的能量,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生命很快结束。过热,仔兔大量出汗后,身体衰弱,消化不良,最终死亡。这些都是造成仔兔成活率不高的重要因素。对于种兔,过热,公兔精子不能正常生成,导致配种不孕。母兔体质下降,受胎率下降。
(2)营养不良由于饲料配比不合理,营养浓度不符合要求,或日粮供应水不足,导致全群兔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繁殖性能下降。哺乳母兔营养不足,易发生乳房炎,仔兔成活率也低。有时还发生仔兔黄尿病。由于母乳不足,仔兔采集过旱、采集量过大,且仔兔料不合适,结果未断奶仔兔腹泻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3)不适断奶断奶时间过旱、断奶后环境变化、饲料变化、喂量的变化、管理人员变化等均可引起仔兔发生胃肠道病。
(4)不合理繁殖一些兔场,管理技术水平不高,还一味追求高繁殖率,连续采用血配方式繁殖,结果是哺乳仔兔断奶旱、体重轻,育成率低,哺乳母兔消瘦,下一窝仔兔出生重下降,母兔哺乳能力下降,仔兔成活率低。母兔的利用率也大大下降。
三、兔病控制措施
家兔成活率低是不争的事实,是影响养兔经济效益的重要原因。但成活率低不是兔本身的问题,是人为的因素,是养兔技术问题。种兔带病、饲料不适合、饲料质量低、管理技术水平低、免疫不当、用药不合理等等导致了家兔成活率低的表面现象。就在国内,有很多养兔高手,兔的成活率很高,这就说明兔本身不是成活率低的动物!追根穷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免疫预防
疫苗是最经济的、绿色的预防产品,合理使用会取得很好的预防效果。对于一些疾病,只要有疫苗可供使用的,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免疫程序,尽可能使用。如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等。
(二)药物预防
对于一些疾病如球虫病,是重要的疾病,不防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供使用,且有比较有效的药物,应该选择药物预防。进行药物预防,也应有药物预防程序,包括药物品种及更换、用量、用法、停药期等。
(三)兔群净化
通过一系列的技术运用,将兔群中的一些疾病特别是一些传染性强、不易清除、影响大的病原彻底清除掉,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兔群仍不能检出带有某些病原。这就称为无特定病原(SPF)兔群。如家兔皮肤真菌病、螨病。
建议,在种兔健康标准中增加无特定病原的要求。在全国首先建立一批(肉兔、獭兔、毛兔)无特定病原种兔(群)场(国家场),在此基础上,各个地区从国家场引种,建立省级种兔场及分场,向新兔场供应无特定病原的种兔,从而避免某些疾病的泛滥。
(四)加强管理
从兔病病因分析方面看,除了病原性因素外,其它病因只能通过加强管理实现提高成活率的目标。
1.环境控制新鲜、清洁的空气,适宜的温度、湿度是家兔正常生长繁殖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从兔场选址、兔舍设计时就应考虑这些问题。
2.饲料制定适合于不同生长繁殖阶段兔营养需要的营养标准,配制适应家兔消化生理特性的饲料,是给家兔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从饲料原料采购、加工到运输、贮藏整个过程中,都要确保质量安全。
3.饮水要提供达到人饮用水质量要求的饮用水。还要注意水在贮罐、饮水输送管道、饮水器连接处等环节,由于水长时间不流通,造成水质恶化。
4.喂量标准化除自由采集外,制定出在一定营养标准饲料的情况下,每天、每兔的喂料量及递增量。
5.繁殖方式要根据自身条件,采用配套的饲养管理技术,确定适当的繁殖方式。如哺乳母兔管理、仔兔管理、断奶兔管理等等。
6.清洁卫生消毒是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做好它,防微杜渐,成效卓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wih.com/jczd/13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