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受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SLE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异常,T淋巴细胞异常活化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自体免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各组织导致皮肤、关节、肾脏、肺部、神经系统、浆膜和其他器官的损伤。
SLE临床表现多样,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出现,亚洲人及黑人患病率高于白种人,表明该病有明显的遗传基础。我国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七,女性更高,可达千分之一,多见于育龄妇女。临床表现依次为血液系统异常、关节炎、蝶形红斑、肾病和发热等。主要的自体免疫抗体谱包括抗核抗体阳性(97.5%)、抗双链DNA(dsDNA)抗体阳性(67.2%)等。SLE患者约50%以上会出现肾脏受累表现,而发生肾病理损伤的概率几乎为%。大约20%的狼疮肾炎患者可在5年之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因此,寻找行之有效的LN诊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从中医学的角度分析狼疮性肾炎,依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于“阴阳毒”、“红蝴蝶疮”、“水肿”、“腰痛”等病名范畴。《诸病源候论》认为“表证未罢,毒气不散,故发斑疮”“至夏遇热,温毒始发于肌肤,斑烂隐疹如锦纹也”。明·朱梓《普济方·肾脏门》曰:“夫肾脏风毒流注腰脚者,其状腰脚沉重,筋脉拘急,或作寒热,或为疼痛,或发疮疡”,该描述与狼疮性肾炎浮肿生疮的临床特点相似,可见“肾脏风毒”属狼疮肾炎病名范畴。
现代医家研究狼疮性肾炎,叶任高等认为LN以肾虚为本,而热毒内蕴、瘀血停滞是贯穿本病始终的特征性病机。曹式丽认为育龄期女性好发LN,提示本病与肾气不足相关。杨霓芝认为阴虚、热毒、瘀血是LN的关键病机。鲁盈结合LN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实验室指标,在本虚标实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湿扰肾是LN的重要病机,且贯穿始终。
目前狼疮性肾炎的标准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在没有激素治疗之前,红斑狼疮患者的5年死亡率几乎是%,在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治疗后,目前5年死亡率降到了27%。LN的多靶点药物治疗(multi-targettherapeutics,MT)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毒副作用。但是,终身服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不仅成为患者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诱发感染、糖尿病、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等疾病。中医以整体观念论治狼疮性肾炎,多以口服中药为主,或配合西医免疫治疗,或单独使用,其在改善症状、缓解病情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但这些治疗方法或因为毒副作用明显,增加了患者治疗的痛苦和风险,或因为胃肠道反应、口干差等原因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而且LN的病情复杂多变,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尚未统一。
因此,有中医外治专家就想到了用外治的方法治疗狼疮肾炎。外治专家研究狼疮性肾炎认为该病由于外界风、湿、火等邪气剧烈变化,与环境污染之毒,夹挟为患,互相加重,过极生毒,产生戾毒,侵袭肺卫;在内,先天肾精不足,精不化血,肝失血用,阴虚蕴热;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剧烈导致喜、怒、忧、思、恐等情志过极,肝郁而生火。虚郁相长,至重至极,久成脏毒。戾毒与脏毒内外勾结,下移肾络,毒伤肾络,发为尿蛋白和尿血。所以,狼疮性肾炎的病机为肝肾亏虚,风湿热结,毒伤肾络,应该治以滋补肝肾,祛风化湿,清热解毒。
根据狼疮肾炎发病的病机,以滋补肝肾,祛风化湿,清热解毒立法,选用熟地、生地、首乌藤、大血藤、重楼、豨莶草、泽兰、赤芍、丹皮等滋补肝肾、祛风通络和清热解毒的中药组成湿热敷药方,经过特殊工艺制作成湿热敷中药热奄包,或者药液,或者药膏,湿热敷于特殊穴位,比如:肾俞、期门、章门、京门、足三里、三阴交、神阙、膀胱俞、石门等,发挥滋补肝肾,祛风化湿,清热解毒的治疗作用。
中医湿热敷治疗狼疮肾炎的原理是什么呢?因为使用中医湿热敷疗法后,经皮肤渗透至局部特殊穴位的药气和温热刺激,会对特殊穴位组织的电生理化学信息发生持续的积极改变,并且经过经络这样的特殊传导通路,将穴位组织产生的积极的电生理化学信号传递给中枢。传递到中枢的积极的电生理化学信号经过中枢的处理后,转变成中枢的最高指令,下达给病变的肾脏组织细胞,以及其相关的脏腑(比如肺、肝、脾、淋巴组织等)。中枢通过发出的修复指令,动员肾脏及其相关脏腑组织的固有细胞,由固有细胞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内分泌的方式分泌各种激素,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以及mRNA等,与这些脏腑组织固有细胞上的受体相结合,使这些脏腑组织的固有细胞功能状态发生有利于修复肾脏病变组织的积极改变,改善病变肾脏组织固有细胞内外的微环境,增强肾脏固有细胞自愈能力,修复受损肾脏固有细胞,清除坏死细胞组织,甚至促使肾脏健康固有细胞重新分化再生,恢复病变肾组织的正常功能结构。
经过实践证明,中医湿热敷疗的方法治疗狼疮肾炎,避免了传统治疗方法,起效慢,易反弹的弊端,找到了一种比较潜在的有效狼疮肾炎的治疗方法。
石头医生
绿色外治,共享健康!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北京比较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wih.com/jbjj/1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