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4头癣


头癣是指头皮、头发及毛囊的皮肤癬菌感染。头的致病菌大多为小孢子菌属,也可见于毛癬菌属。黄癬的致病菌为许兰毛癣菌;黑点癣致病菌为毛癬菌属中的断发毛癣菌和紫色毛癬菌;白癬的致病菌主要为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铁锈色小孢子菌;脓癬的致病菌多为亲动物性和亲土性真菌,如石膏样小孢子菌和须癣毛癬菌等。头癬好发于儿童,常由密切接触患病动物如猫、狗或兔等引起,也可由于与无症状带菌者直接密切接触传染。患者的病发、头皮、痂皮中带有大量真菌,易污染床单、枕巾衣帽等,与带菌者共用污染的理发工具、帽子、枕巾等物品也可引起间接传染。皮肤癬菌定植于头皮后,其繁殖与皮肤环境密切相关。皮脂腺的不饱和脂肪酸对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儿童皮脂腺发育不成熟,故易感染致病真菌。外伤可引起局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利于皮肤癣菌的感染与繁殖,浸渍皮肤的水分增多也适于皮肤癣菌生长,皮损痂皮内混合细菌感染可进一步促进真菌的生长繁殖。另外,如不透气的衣帽可增加皮肤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干扰角质层的屏障功能。不同的致病菌引起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全球范围的流行病学也不同,在我国,引起头癬最常见为犬小孢子菌,其次为须癣毛癬菌、紫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癬菌,我国新疆地区则以紫色毛癬菌感染引起的黑点癣最为多见。因家养宠物逐渐增多,头癬感染率近年有所增加,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头癣好发于儿童,成人少见。临床上根据致病菌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头癬分为四种类型,即:黄癬、白癣、黑点癬、脓癬。目前,我国多以白癬为主,黄癬目前在临床上少见,新疆地区黑点癣发病率略高,随着宠物饲养的不断增多,脓癣发病率也有所增加。1.黄癬俗称“痢头”、“秃疮”,常由许兰毛癣菌感染引起。是皮肤癣菌毛发感染的最严重形式。发病初期皮损为针尖大小的淡黄红色丘疹,表面覆盖薄片状鳞屑,随着病情发展,皮损表面逐渐形成边缘翘起的黄色痂,皮损中心紧附着于头皮形成碟状(黄癣痂),去除厚痂后可见潮红色的糜烂面,黄癣痂逐渐扩大、融合形成大片状,严重者可覆盖整个头皮。由于致病真菌在发内生长,易造成毛发破坏,病发干燥、无光泽,变脆易折断,毛囊破坏后引起毛发脱落并形成大片永久性秃发,大部分愈后可遗留萎缩性瘢痕。皮损处由于痂皮内继发细菌感染等因素,可散发出特殊的鼠臭味。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发干内有菌丝和气泡,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仅伴有轻度骚痒,少数患者无典型黄癣痂,仅表现为少量丘疹、鳞屑、痒,容易误诊为脂溢性皮炎。2.白癬我国致病菌多为犬小孢子菌,多见于儿童,男多于女。发病早期表现为群集的红色小丘疹,逐渐向四周扩展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斑,表面覆有灰白色鳞屑呈环状体癬样改变,随之附近可出现数片同样的皮损,被称为“母子斑”。皮损逐渐演变为大片状附有鳞屑的斑片,斑片内头发多在距离头皮2~4m处折断,残根部外周绕以灰白色菌鞘,菌鞘是由真菌寄生于发干而形成,镜检见成堆密集的发外小孢子。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白癬一般炎症反应无或较轻,大多数患者到青春期可以自愈,这是因为青春期头皮皮脂腺分泌活跃,皮脂腺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致病真菌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白癣致病菌一般不破坏毛囊,故不会造成永久性秃发,愈合后不留痕。3.黑点癬病原菌主要为断发毛癣菌和紫色毛癣菌,可见于儿童及成人。皮损初期以丘疹为主,逐渐向周围蔓延,形成钱币大小的环状斑片,表面覆以灰白色鳞屑,皮损逐新扩大成片,中央有愈合倾向。随着病情进展,皮损处毛发失去光泽、蜷曲以至折断,因毛发在毛囊口折断形成“黑点”样外观,故名黑点癣。病灶处炎症较轻或无明显炎症反应。本病发展缓慢,久病不愈,患者仅略有痒感。若不及时治疗,可蔓延至发迹或面部,形成体癬。本型感染属于发内型感染,镜检可见充满于病发内的关节孢子,愈后可引起局灶性脱发和点状萎缩性瘢痕。4.脓癬主要是由亲动物性或亲土性皮肤癣菌引起,近年来也有亲人性的红色毛癣菌致病的报告。发病机制为头皮对致病真菌强烈的超敏反应所致,临床上表现出明显的炎症反应。皮损初起为密集的炎性毛囊性丘疹和小脓疱,迅速发展成为核桃大小或更大的、质地柔软的隆起性肿块、脓肿。常单发,界限清楚,触之有明显波动感。肿块的毛囊口处形成蜂窝状小孔,可挤压出半透明脓液。皮损部位毛发松动,易拔出。可伴有耳后、颈、枕部淋巴结肿大和触痛,也可同时继发细菌感染,亦可引起菌疹。由于致病真菌可破坏毛囊,愈后可留有水久性禿发和凹陷性瘢痕。1.真菌直接镜检黄病发内可见关节孢子、链状菌丝和气泡,皮损痂皮内可见厚壁孢子和鹿角状菌丝;白癣病发外可见包绕毛发密集排列的圆形、卵圆形小孢子;黑点癬病发内可见呈链状排列的关节孢子。2.滤过紫外线灯(Wood灯)检查黄癬病发在灯下呈现暗绿色荧光;白癣病发呈现亮绿色荧光;黑点癣病发则无明显荧光。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滤过紫外线灯检查,头癣容易诊断,皮肤癣菌的菌种鉴定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必要时需要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本病应与头皮银屑病、头皮糠疹、头皮脓肿、脂溢性皮炎等进行鉴别。头癬在诊断明确后应及时治疗,采取综合治疗方案最佳,以免造成治疗失败或复发。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早诊断、早治疗。2.彻底消毒隔离病患及贴身衣物、帽子等。3.对患癬病的家畜和宠物也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处理4.对托儿所、学校、理发店等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工作和管理。治疗应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即:服药、搽药、洗头、剪发、消毒五步措施联合应用。1.服药可采用下述的任何一种药物治疗。伊曲康唑:儿童3-5mg/(kg?d)口服,成人-mg/d口服,与饭同服,疗程4~6周:或特比茶芬:儿童体重小于20kg者,62.5mg/d口服,20~40kg者mg/dロ服,大于40kg者mg/dロ服:;成人mg/d口服,疗程4-6周。灰黄霉素:儿童15-20mg/(kg?d)口服,成人~mg/d,分2~3次口服,疗程一般3-4周,如病发镜检仍有真菌,需延长疗程,用药超过1个月应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和血常规,如肝酶异常应及时停药;目前灰黄霉素已较少使用。2.搽药可用2.5%碘酊或2%酮康唑软膏、1%萘替芬乳膏、0.25%酮康唑软膏、1%联苯苄唑液每天2次,连用1~2个月。3.洗头每天用2%酮康唑洗剂或硫磺皂洗头1次4.剪发尽可能全部剪除病发,每周1次,共8次。剪掉的病发最好焚烧。5.消毒患者所有使用过的物品如梳子、帽子、枕巾、毛巾、及理发工具要彻底煮沸消毒。脓癣患者除口服抗直菌药外,如有癬菌疹发生或急性期炎症明显时可短期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如继发细菌感染可适量联用抗生素,切忌切开引流,避免造成更大的永久性瘢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wih.com/jczd/1370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