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悦读中医↑免费订阅本刊
小编导读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十分顽固且非常普遍的慢性皮肤疾病,阵发性的皮肤瘙痒、皮肤苔藓化,是其最常见的特征,尤其在夜间瘙痒更为厉害,令人难以入眠。更重要的是,此病极易复发,众人皆道此病难治,难道此病就真的让人束手无策了?且看中医皮肤病专家赵炳南有何良方妙计!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皮损呈苔藓样变,阵发性剧痒是本病的特点,分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牛皮癣”、“摄领疮”相类似。如《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记载:“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颈上,痒痛,衣领拂着即剧,云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又如《外科正宗》顽癣中记载:“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我院赵炳南老医生称此病为顽癣。
多因情志不遂,郁闷不舒,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调,凝滞于皮肤,日久耗血伤阴,血虚化燥生风。也有因脾蕴湿热,复感风邪,蕴阻肌肤而发病。
皮肤作痒,搔抓后出现扁平丘疹,皮疹颜色淡红或如正常皮色,皮肤逐渐增厚、干粗,皮纹加深,形成肥厚斑块苔藓样变,表面有少许鳞屑、抓痕及血痂。局限性好发于颈、项、膝、肘及骶部,播散性可泛发全身。多见于成年中精神焦虑、神经衰弱者。
(一)辨证方药
1.肝郁化火型
主症:皮损色红,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滑。
辨证:肝郁不疏,郁久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0g,栀子10g,龙胆草10g,牡丹皮10g,生地15g,当归15g,赤白芍各10g,首乌藤30g,钩藤15g。
方解:柴胡疏肝理气;栀子、龙胆草清肝热;牡丹皮、生地养阴凉血清热;当归,赤白芍、首乌藤、钩藤养血活血,息风止痒。
2.风湿蕴阻型
主症:皮疹颜色呈淡褐色,皮损成片,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夜间尤甚。舌苔薄或白腻,脉濡缓。
辨证:风湿蕴阻,肌肤失养。
治法:祛风利湿,养血润肤。
方药:全虫方加减。
全虫6g,皂刺6g,防风10g,刺蒺藜15g,苦参10g,白鲜皮15g,当归10g,首乌藤30g。
方解:全虫、皂刺、防风、刺蒺藜祛风止痒;苦参、白鲜皮利湿止痒;当归、首乌藤养血润肤。
3.血虚风燥型
主症:皮损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素体虚弱、心悸怔忡,气短健忘,或月经不调等。舌质淡,脉沉细。
辨证:血虚风燥,肌肤失养。
治法:养血疏风,润肤止痒。
方药:止痒合剂加减。
首乌藤30g,鸡血藤30g,丹参30g,全当归15g,刺蒺藜30g,地肤子15g,生地15g,苦参10g。
方解:方中首乌藤、鸡血藤、丹参、全当归、生地养血活血润肤;刺蒺藜、地肤子、苦参疏风止痒。
(二)局部治疗
1.雄黄解毒散30g,百部酒ml混匀振荡外擦。
2.普榆膏,止痒药膏,10%黑豆馏油软膏,均可外擦。
3.大风子油涂后外扑五倍子粉。
4.癣症熏药。
5.拔膏疗法。
6.龙葵水剂、楮桃叶水剂洗浴。
7.复方斑蝥酊。
(三)单方成药
1.丹栀逍遥丸。
2.秦艽丸。
3.润肤丸。
4.泻肝安神丸。
5.六味地黄丸。可因病情选用。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赵炳南,张志礼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
转载请注明:http://www.fkwih.com/jczd/13043.html